• 全国 [切换]
  • 深圳市鼎达信装备有限公司

    扫一扫关注
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新闻动态 » 真空技术 » 正文

    全金属螺杆泵漏失机理

    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2-01-10 14:37:17    浏览次数:35    评论:0
    导读

    摘 要传统的橡胶螺杆泵采用过盈方式啮合,当压力小于泵的击穿压力之前,泵内没有漏失现象。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都是金属材质,且定转子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啮合方式,故即使在泵正常工作时,漏失也客观存在。研究全金属螺杆泵的漏失规律,为研究整个螺杆泵工作特性奠定基础。在同心环缝隙流动基础上充分考虑流体惯性力引起的

    摘 要 传统的橡胶螺杆泵采用过盈方式啮合,当压力小于泵的击穿压力之前,泵内没有漏失现象。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都是金属材质,且定转子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啮合方式,故即使在泵正常工作时,漏失也客观存在。研究全金属螺杆泵的漏失规律,为研究整个螺杆泵工作特性奠定基础。在同心环缝隙流动基础上充分考虑流体惯性力引起的压降漏失,研究全金属螺杆泵漏失计算通式,在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,分析漏失模型的影响因素。结果表明:全金属螺杆泵的漏失主要受泵本身结构参数和泵送流体密度的影响,其中间隙高度为影响漏失的主要因素。

    关键词 全金属螺杆泵;漏失模型;漏失规律;影响因素

    螺杆泵作为一种新兴机械采油设备,具有诸多优点。传统螺杆泵的定转子都由橡胶组成,且泵终极承压由泵内各级腔室承压组合而成[1],故出口处定转子间承压较大,易被击穿,所以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之间由金属材料构成,应用范围广,尤其在稠油热采等热力采油领域优点更突出[2-3]。姜东等[4]认为传统橡胶螺杆泵在压力达到泵击穿压力之前,表现为泵内滑失,达到击穿压力后表现为漏失。由于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间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,故泵内漏失现象客观存在,中外相关学者围绕着漏失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:Gamboa等[5]和文献[6-7]从物理试验和理论模型不同角度出发,研究了漏失量与泵内压差之间的规律;姜东等[8]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总结全金属螺杆泵的流量曲线为软特性,总体性能表现为离心泵特性;郑磊等[9]将漏失归纳为层流漏失和紊流漏失,并分别研究其规律;进一步姜东[10]通过能量守恒定律,考虑漏失的情况下,推导出泵内充满程度计算模型。

    针对全金属螺杆泵的结构特点,在同心环缝隙流动的基础上,充分考虑全金属螺杆泵在实际输送流体时惯性力引起的漏失情况,建立新的全金属螺杆泵漏失模型,并对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。

    1 漏失模型研究

    1.1 模型简化

    基于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间隙配合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,模型作如下假设。

    (1)泵内为纯液相,温度恒定。

    (2)泵内流体为牛顿流体,流体满足牛顿内摩擦定律。

    (3)泵间压力变化均匀,线性增压。

    (4)流体性质稳定,不随压力发生变化。

    应用同心环缝隙流动理论[11],得出压降公式为

    (1)

    式(1)中:Δp0为泵间单级压差,Pa;μ为流体黏度,Pa·s;L为缝隙长度,m;q为缝隙漏失量,m3/s;r0R0分别为同心环内外半径,m;h为缝隙高度,m;下面考虑流体惯性力引起压降损失。

    1.1.1 入口惯性效应

    如图1所示,圆环内径为r0,外径为R0,长度为L,流体密度为ρ,取径向微小段dr和轴向微小段dl,自入口处以u0速度流入,经过时间t,速度变为u,则在此过程中,流体动能E

    (2)

    设初始速度为0,则可化简为

    (3)

    进一步求功率的变化:

    (4)

    对式(4)积分,可以得到入口惯性功率N

    (5)

    图1 同心环缝隙流动模型

    Fig.1 Flow model of concentric annular gap

    引入圆柱坐标系中的N-S方程,因为fx=fy=fz=0,设液体流动条件为一维流且轴对称,可得:

    (6)

    式(6)中:p为流体压力,Pa。且有关系式:

    (7)

    将式(7)代入式(6)并进行积分,可得:

    (8)

    式(8)中:C1C2为积分常数。

    由边界条件:

    (9)

    将式(9)代入式(8),可得:

    (10)

    将式(10)代入式(5)可得:

    (11)

    式(11)中:h为缝隙高度,为圆环平均直径,m,其计算公式为

    (12)

    由式(11)可得入口段惯性压力损失为

    (13)

    1.1.2 出口惯性效应

    对于该圆环缝隙流动模型的出口惯性效应,其压力降可用式(14)计算:

    (14)

    式(14)中:ξ为圆环缝隙流道突扩压力损失系数,取1。

    可得流体通过模型的总压降:

    (15)

    将式(15)进一步化简,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可得:

    (16)

    式(16)即为井下驱动全金属螺杆泵间隙配合总漏失量计算公式。分析缝隙长度对漏失量的影响,当L=0时,式(16)可以化简为

    (17)

    式(17)为只考虑惯性力影响下的漏失,其漏失量与间隙高度成正比,与流体密度平方根成反比。

    L趋于正无穷时,式(15)化简为

    (18)

    进一步化简为

    (19)

    因为L→∞,所以即式(19)可变为

    (20)

    可以看出,式(20)与式(1)相同,说明若不考虑流体的惯性力,全金属螺杆泵漏失量与压差成反比,并随着举升流体黏度的增大而降低。

    1.2 漏失模型建立

    1.2.1 漏失过程分析

    根据井下驱动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之间特殊的啮合方式和运动机理,其漏失过程主要包含横纵两个方向的漏失,同时包含少量斜向漏失,如图2所示。

    ■相对高压腔;■相对低压腔

    图2 泵内漏失示意图

    Fig.2 Schematic drawing of leakage in pump

    归纳起来,漏失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:

    (1)横向漏失:相应的液体会沿着相对高压腔漏失进入相对低压腔,即a→b、c→d、e→f,横向漏失中流体漏失量大,是整个泵的主要漏失。

    (2)纵向漏失:当在径向形成不同的低压区和高压区之后,相应的低压区和高压区沿着轴向从吸入端到排出端压力不断地增大,即b、d、f中压力不断增大,a、c、e中压力不断增大,所以存在纵向方向上高压区向低压区的漏失,即f→d、d→b,e→c、c→a的漏失。纵向漏失也整个是泵漏失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  (3)斜向漏失:当上一级高压腔室中流体沿着轴向方向向下一级腔室中流动时,大部分流体流向了同侧的相对高压区,但也有一小部分的流体流入了下一级的相对低压区,发生斜向漏失,即轴向方向上高低压腔室之间流体漏失。由于斜向漏失流体不仅要克服纵向方向压力损失,而且要克服横向方向的压力损失,所以相对于横向漏失和纵向漏失,斜向漏失的漏失量很小,是整个泵漏失的次要漏失。

    1.2.2 横向漏失的计算

    横向漏失为漏失的主要漏失之一,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,其中的确定较为复杂,可采用转子表面螺旋线方法确定:

    (21)

    式(21)中,e为螺杆偏心距,m;T为定子导程,m。

    图3 井下驱动全金属螺杆泵横向漏失

    Fig.3 Transverse leakage of downhole driven all-metal screw pump

    将式(21)代入式(17),得横向漏失量为

    (22)

    式(22)即为井下驱动全金属螺杆泵横向漏失计算公式。

    1.2.3 纵向漏失的计算

    纵向漏失作为主要漏失之一,漏失量大,其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。

    图4 井下驱动全金属螺杆泵纵向漏失

    Fig.4 Longitudinal leakage of downhole driven all-metal screw pump

    由于全金属螺杆泵的圆环平均直径计算方法为

    (23)

    结合式(17),可得纵向漏失量为

    (24)

    式中:Dr为转子直径,m;Ds为定子直径,m。

    1.2.4 斜向漏失的计算

    斜向漏失不仅要克服横向漏失的阻力,而且要克服纵向漏失的阻力,所以斜向漏失的漏失量相对较小,为螺杆泵的次要漏失。

    由螺杆泵漏失机理可知,斜向漏失与横纵向漏失存在以下关系:

    (25)

    因此可得:

    (26)

    联立式(22)、式(24)和式(26)可得斜向漏失为

    (27)

    综合横向漏失、纵向漏失和斜向漏失,可得总漏失量为

    (28)

    式(28)即为井下驱动全金属螺杆泵总漏失量计算公式,从式(28)中可以看出,漏失量q成正比,与h成正比,与成反比。

    2 漏失模型验证

    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,将模型计算结果与Gamboa等[5]的实验结果相对比(图5),对实验泵漏失量计算方法采用式(28)计算,即漏失量为理论排量与实际排量之差,对黏度为1 mPa·s密度为 1 kg/m3 的清水的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,实验所用基本参数见表1。

    (29)

    式(29)中:Q为泵实际排量,m3/d;n为转数;qr为单转理论排量,mL/r。

    图5 漏失模型验证

    Fig.5 Validation of leakage model

    从图5中可以看出,所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,平均相对误差为4.7%,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。

    表1 模型参数取值

    Table 1 Value of model parameters

    3 影响因素分析

    从式(28)中可以看出,泵漏失量不仅与泵本身固有参数(导程、偏心距、缝隙高度等)有关,而且与流体密度和泵压差有关。

    3.1 缝隙高度

    对缝隙高度h进行敏感性分析,得出结果如图6所示。

    图6 缝隙高度对漏失量的影响

    Fig.6 Effect of gap height on leakage

    从图6中可以看出,缝隙高度对漏失量有很大的影响,随着缝隙高度的增大,漏失量也不断增大,且不同缝隙高度间的漏失量差值随着压差的增大不断增大。

    3.2 密度

    从图7中可以看出,相同条件下,随着密度的增大,漏失量逐渐减小,但减小的幅度低,说明密度对漏失量有影响,但影响不大。

    图7 密度对漏失量的影响

    Fig.7 Effect of density on leakage

    4 结论

    (1)以同心环缝隙流动理论为基础,建立了全金属螺杆泵间隙配合漏失模型,针对全金属螺杆泵定转子间实际配合情况,模型忽略黏度造成的压降损失,主要考虑由于流体惯性力造成的压降损失。

    (2)以Gamboa等的实验数据为参考,验证模型的准确性,结果表明,所建立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,平均相对误差为4.7%,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。

    (3)模型计算公式表明,漏失量与泵本身结构参数和流体密度有关,并对缝隙高度和流体密度做敏感性分析,结果表明缝隙高度是影响泵漏失的主要因素,流体密度对漏失量有影响但为次要因素。


     
    (文/小编)
    打赏
    免责声明
    • 
  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dingdx.com/news/202201/10/6648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    0相关评论
     

    © Copyright 深圳市鼎达信装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5-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参数请咨询我们工程师!鼎达信作为创新真空产品研发制造商,我们提供海绵吸具,海绵吸盘,真空吸盘,真空发生器,真空泵,真空鼓风机,缓冲支杆,真空配件,真空吊具等等产品

    粤ICP备17119653号